巨额再融资、乱收手续费等一系列举动,使国内银行业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本应最“不差钱”的银行业,为何“总差钱”?过度放贷、经营模式单一,使国内银行不断做大,却没有做强
而对于银行再融资行为,政府监管部门不但从不阻止,反而给予大力配合,这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纵容了银行总是依赖长期资金市场来补充资本金。由于长期资金市场的融资成本低,更容易使银行经营陷入“规模扩张——再融资——规模扩张”的循环中,不但加大了银行的风险,更不利于督促银行业务模式的改变。
靠存贷利差是银行最原始的经营模式,不断地再融资只能让银行在原始的经营模式中不能自己。银行的当务之急似乎不是源源不断地进行再融资,而是实施业务转型,不再依赖庞大的资本金来赚取息差,而是通过提供更多更新颖的服务和创新来获得利润。
那么,用再融资来补充资本金对银行有哪些不利的影响?用什么方式来补充资本金更加有助于银行的健康发展?银行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业务转型和创新?《新财经》邀请了中原证券银行业高级研究员南汉馨、辽宁凤城人民银行夏志琼、独立财经撰稿人皮海洲、曹中铭一起讨论银行再融资问题。
《新财经》:近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确定了再融资方案,规模总计达2870亿元。四大行“缺钱”是否与去年的疯狂放贷有直接关系?
皮海洲: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起进行大规模再融资,其最终目的是补充资本金。一方面,经过2009年的大规模放贷,银行资本金不足问题较为突出。在今年3月召开的大型商业银行监管会议上,银监会再次要求大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提升至11.5%。也就是说,今年以来,一些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经难以满足银监会的监督管理要求。另一方面,再融资也还是为了进一步满足银行继续放贷的需要。
2009年,银行放出了近10万亿元的贷款,2010年,为了确认和保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得以实施,银行的放贷规模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线万亿元。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当然要承担最主要的放贷任务,用再融资方式来补充资本金将是必然。
夏志琼:中国银行业一直在“信贷扩张——资本消耗——上市融资”的道路上发展,2009年的信贷扩张,致使银行风险资产过快增加,银行融资与再融资是信贷规模扩张后的必然选择。
由于银行业务结构具有资本消耗的特征,商业银行在享受了充裕资本金带来的业务高速成长期后,上市银行也十分愿意借用监管层要求提高资本充足率这一时机,对再融资进行倒逼。
南汉馨:四大行的再融资,一方面是由于天量信贷投放,使得资本消耗较快,四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2009年末较年初平均下降了1.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监管层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底线也有所提高,核心资本充足率从此前的4%提高到7%,资本充足率由8%提高到10%(大银行为11.5%)。
历史经验表明,资本充足的银行在危机过后能够更快地恢复,从而有利于经济更快走出低谷。因此,在经济上升周期中,银行补充资本金能够为经济下行周期时积累更多的资本缓冲,有利于整个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曹中铭:银行总是感觉“很差钱”,大小银行纷纷登陆长期资金市场,不仅是为了做大做强和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的需要,更是为了融资与今后再融资的需要。为满足监管层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和银行今后更大的发展,是四大银行再融资的根本原因。当然,去年的天量放贷让银行“很差钱”。
《新财经》:由于“4万亿”投资基本是长期项目,资金不但在短期内收不回来,未来还要一直地追加投资。这样,资本金不足问题就成了银行的长期问题。今后几年,银行再融资会不会持续发生?
皮海洲:银行以再融资的形式补充资本金,在今后几年内还会继续下去。刚刚上市的光大银行,也没有否认未来有再融资的可能。光大银行在上海路演时,相关负责人曾透露,预期IPO融资能够很好的满足光大银行未来两年的发展,若还有资本缺口,则会发行次级债、混合资本债以及H股上市。光大银行尚且如此,作为主力军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显然是当仁不让了。毕竟,再融资更容易获得监管部门的支持,不论是银监会还是证监会都不会对四大行的再融资说“不”。而目前的再融资制度就是一个供上市公司圈钱的制度,有这样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提款机”,四大行岂会坐失良机?
夏志琼:“4万亿”的资本预算掀起了长达两年多的信贷投放高潮,银行的钱源源不断地贷了出去,而且多数是中长期贷款。银行的这波再融资也许才起步,中国银行业未来的成长,将前所未有地更加依赖外部融资。
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此前曾表示,此次再融资完成后,预计工商银行未来三年将不一定要通过证券交易市场进行资本补充。无独有偶。招行也希望将经营方式由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但面对资本金压力,再融资也许还是更便捷的解决办法。
曹中铭:从某一种意义上说,长期资金市场已经成为上市公司的“提款机”与“资源储备基地”。银行欲补充资本金,首先想到的就是长期资金市场,因为长期资金市场的融资成本较低。2009年,银行放贷有些失控,但因为有了长期资金市场作后盾,今年的银行放贷并未收紧。鉴于各大小银行本身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足与盈利方面的短板,再融资成了银行补充资本金的主要形式。
《新财经》:这波经济刺激政策给银行带来了哪些压力和风险?未来,银行会不可能会出现大量坏账的现象?
皮海洲:大量放贷,使银行获得更多的息差收入。由于去年的银行贷款是以“铁公基”项目为主要发放对象,承接企业基本都是一些效益较好的企业。所以,银行承担的风险比较小。如果说有风险,也是政策扶持的项目出了问题。此外,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变化,有可能使银行贷款出现问题。不过,这些都是政策性风险,很多坏账能够最终靠政策性措施来解决,还可以通过“技术”来解决。况且,通过向股市再融资圈钱,也可以抵减将来因坏账带来的风险。
夏志琼:天量信贷投放支持了经济增长,但与此同时,贷款质量风险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中国银行业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增长方式,再多的资本金也不能保障银行业的安全。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商业银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高达7.66万亿元。其中,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敞口将达1.7万亿元,而同期银监会公布的整个银行业的拨备只有1.3万亿元,这是银监会首次通报这类贷款的风险状况。上市银行高速放贷造成的部分资产风险敞口正在扩大,这是不争的事实。
南汉馨:在“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下,银行信贷大量投向了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与产能过剩领域,蕴涵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巨额积累。地方融资平台及相关贷款的快速发展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因为它支持了2009年中国经济快速企稳回升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但地方融资平台的过快发展,的确集聚了不少风险,表现为部分平台贷款无具体的对应项目,或者已有项目多为公益性项目,等等。因而,银行自身现金流生成能力弱、还款最终只能依靠当地土地财政出让收入。
短期来看,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可控。中长期来看,地方平台贷款风险客观存在,如果政府愿意并积极采取措施是可以平稳化解的。
曹中铭:经济刺激政策需要银行资金方面的支持,对于银行来说,要承担资金和风险的压力。从此前工行、中行、建行、农行股改的情况看,几家大银行在股改前都积累了超过数千亿元的坏账,通过股改,几大行才得以轻装上市。这次经过疯狂放贷后,肯定还会给银行带来不少坏账。
《新财经》:国内银行现有的发展模式存在哪些缺陷?用再融资的方式补充资本金能否解决银行存在的问题?国内银行业新的发展模式如何构建?
皮海洲:用再融资方式补充资本金,可以解决银行的放贷问题,使银行的贷款源源不断地发放出去。而要解决中国银行业的发展问题,显然不是再融资可以解决的。通过放贷来收取息差收入,这其实是银行最原始的经营方式,也是最低级的发展方式。银行业要发展,就要发展中间业务,像美国银行一样,增加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银行还要改善服务,提高服务水平,提高为客户理财的水平,在帮助客户赚钱的同时,也可以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
在补充资本金的方式上,除了再融资外,银行最应该采用的是用利润留成来补充资本金。利润留成是银行实力的表现,用利润留成补充资本金,实际上是将企业的放贷规模与银行的实力挂钩。这更有利于银行的稳定发展,有多大实力就做多大的事情。用再融资来补充资本金,很容易把股市当成“提款机”,也容易使银行的贷款规模急剧膨胀,使银行的风险加大。
夏志琼:商业银行资产扩张太快,不仅需要资本来覆盖风险,而且也需要增量资本支持其业务继续快速扩张。上市银行对资本市场的过度依赖,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我国银行资本内生机制的致命缺陷。摊子越铺越大,但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和经营管理却没有在全球商业银行中占据有利地位。
监管层的当务之急似乎不是为银行安排再融资,而是督促实施业务转型,不再依赖庞大的资本金来赚取更多的息差,而是通过提供更多更新颖的服务和创新来获得利润。
从目前来看,我国银行再融资指向的唯一目标是提高资本充足率。但资本充足率的调整不应该只是单向往上,而应是根据经济状况做出灵活的双向调节。同时,对于不同的银行,监管部门也应当提出更多个性化的监管标准要求,即不同类型和经营状况不同的金融机构,其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应当有所差别。
对此,中国银行业必须推进业务转型,发展中间业务应当成为国内银行改善业务结构的方向;监管机构可以在风险可控的框架内鼓励金融创新;利润转增资本将是非常常见的补充资本的方式。
综合来看,提升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途径,一方面能够最终靠扩大股本、增加利润留成比例、发行混合债务资本工具以及次级长期债务来扩大分子。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缩小分母来实现,即减少银行的风险。所以,再融资不是上市银行充实资本金的唯一途径。
除了外部融资外,在资本补充机制上,应注重内源性融资的作用,比如,通过自身利润增长补充资本,这是做强银行的根本。而中间业务将会是未来盈利的主要挖掘点。调整业务结构,大力发展风险权重低、资本占用少、综合回报高的业务,比如零售业务等。
资产证券化对提升资本充足率的作用显然不应被忽视,从源头上控制贷款投向,减少风险的产生。同时,加大清收不良贷款,有利于减少银行资本的消耗。
南汉馨:目前,我国银行利润增长更多的是依赖规模扩张,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规模扩张——再融资——规模扩张”的循环中,中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走资本节约型路线,加大发展中间业务。当然,这也需要从制度上给银行更多的业务创新空间。
银行补充资本金的方式分为内源式和外源式,内源式的资本补充主要是依赖利润留存,减少分红;外源式的资本补充主要是发行长期次级债务、混合资本债务、公开增发、定向增发。除此之外,银行还能够最终靠走资本节约型的路线,减少对资本的占用,达到相对补充资本的效果。
曹中铭:再融资能够解决银行在资金方面的问题。有了资金,银行才能更大规模地放贷,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但是,中国银行业发展模式太单一,息差是利润的大多数来自。息差本质上是一种政策红利,对于银行来说具有垄断性。所以,中国银行业除了要逐步强化公司治理结构与完善内控机制外,最需要改进的还是盈利手段与方法。
现在,中国的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经是走向市场的商业银行,必须借助自身的发展的潜在能力与竞争力来生存和发展。再融资虽然是银行补充资本金的一种方式,但绝对不应该成为唯一的方式。银行补充资本金最好的方式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将每年未分配的净利益进行补充。
对于资本金的依赖,不仅是中国银行业的通病,也是其短板。变依赖资本金的单一盈利模式为资本金与服务“两条腿”走路的创收模式,才能减缓银行对于资本金的过度依赖,中国银行业才能实现做大做强的愿望。
《新财经》:最近,银行乱收费现象严重,中国银行业在中间业务没有发展起来的情况下,却用名目繁多的收费来获取收益,损害百姓利益。银行为什么想收费就收费?是不是与银行本身的垄断性与监管不力有关?
皮海洲:中国老百姓有储蓄的习惯,大部分资金都存在银行。所以,中国的银行并不差钱,差的是如何将这些钱用好。
银行业乱收费现象严重,关键是银行对利益的追求。中国的银行不能有效地发展中间业务,不能通过其他合理合法的方式来提高银行的效益,只能想方设法来损害储户的利益。通过种种收费来增加银行的效益,并最终增加银行职员的收入。在这样的一个问题上,银行制度的不规范及制度执行不严格,也是造成银行乱收费现象严重的原因。
银行的中间业务一直发展不起来,一方面,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思路有关,银行业务重点是放贷,没有把别的业务放到重要位置。另一方面,与中国银行业的人才缺乏有关,中国的理财专家非常缺乏。此外,中国市场的投资渠道狭窄也制约着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夏志琼:中国几家最赚钱的银行看起来既能挣钱,也更差钱。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点钞费”终于被国家发改委和银监会叫停,但仍有名目繁多的“霸王收费”不断损害着百姓的利益。
希望大钱小钱一起赚的各家银行在服务水准未见升级的情况下,却在不断增列收费项目,并提高既有收费的项目标准。曾经备受期待的中国银行业改革,其市场化改革的溢出效应似乎并不利于普通市场主体。
银行想收费就能收费,一是其所居的垄断地位,二是依据的定价完全是一头雾水,三是有监管部门失语、纵容。商业银行如果把发展中间业务只停留在提高传统的中间业务收费上,那么,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永远都发展不起来。
曹中铭:银行之所以乱收费,首先,银行已经走向了市场,逐利是其本性;其次,银行业具备垄断性特征。银行乱收费现象,与银行是否缺钱无关,与我们的制度建设与规范不到位有关。
皮海洲:四大行的再融资短期会直接对市场构成冲击,但这种冲击其实并不是实质上的。四大行的再融资更其实是表现为长期的压力。以中行为例,虽然融资规模高达1000亿元,400亿元的可转债短期来看,其资产金额来源于债市,转股的压力表现在未来。
另外,A+H股配股融资600亿元,其中400亿元由控制股权的人汇金公司承担,180亿元由H股股东承担,A股投资者承担不足20亿元,短期对市场的影响确实不大。但问题是,汇金公司认购的配股早晚还是要套现的,这个压力自然又留给了未来。
夏志琼:通常情况下,再融资因为增加了企业现金,有利于提升其未来的业绩,因此也往往被视为利好,对银行股尤其如此。但是,目前的股市毕竟不是处于大牛市格局中,几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也很大。因此,银行股遭遇集体抛售的背后,是再融资对市场造成的信心危机和心理纠结。
必须强调,对于银行再融资施加给境内股市的压力,咱们不可以简单地责怪市场太过敏感和脆弱,高达几千亿元的融资额度必然对A股市场进行“抽血”。
© 小9直播体育app 豫ICP备17025331号-2 网站地图 企业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