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稀薄环境潜移默化伤害人体,呼吸系统感染新冠病毒致命伤害人体,伤害程度不同,伤害方式同为缺氧。
氧是维持生命和健康的第一要素。轻微缺氧慢慢损伤人体器官、缩短寿命。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们不同程度缺氧,海拔越高缺氧越严重、损伤越严重、寿命越短。西均预期寿命持续排名全国倒数第一,目前低于全国平均8岁左右;藏区内部海拔越高寿命越短,最高海拔乡普玛江塘乡人均寿命不到五十岁;云南、青海、贵州排名全国倒数第二至第四,均与此不无关系。严重缺氧快速危及到生命,人绝氧6分钟死亡。新冠肺炎患者的肺泡上皮水肿,氧穿过困难,肺部CT影像呈磨玻璃影甚至连片成“白肺”,导致肌体严重缺氧。此时如不配合有效的生命支持措施,仅采取消炎治疗很可能来不及。高原肺水肿患者就是这样,没有高流量氧疗,几天甚至几小时可至死亡,极其凶险。
我将此次抗疫中的做法与我中解决缺氧问题的经验对比发现,用氧态度不积极和氧疗经验不足都会存在,是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和完整链条的预防-临床-康复医疗体系的短板。借此机会撰文说明,建议我们大家借鉴经验、汲取抗疫教训,科学营“氧”自己,向家人和身边人科普营“氧”知识、用氧方法,提高健康意识。
2020年1月11-22日,武汉一对70后夫妇先后感染成新冠肺炎,妻子住院3天后丈夫发病住不进医院,仅4天时间,昔日在马拉松赛场上健步如飞的丈夫奄奄一息。医生想了一个办法,给妻子开了氧疗的治疗。当天晚上,丈夫躺在妻子旁边的病床上蹭氧,原以为熬不过那个晚上,却等来了天亮。症状明显减轻了一些,过了几个小时,烧也退了。
2020年1月26日大年初一,广东医疗队接管汉口医院。该院有新冠肺炎患者80名,其中危重病人50名。接手后经过多方努力,广东医疗队获得了一批制氧机和氧气瓶,对患者实施高流量氧疗。陈爱兰医生说:“接管前每天死亡三个以上,高流量氧疗,很多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从40%、50%、60%升到95%以上,每天死亡人数降到0-1个。”汉口医院自己为啥不早上氧疗?氧源有问题?武汉有全亚洲赫赫有名的气体公司啊!我立即联系武钢。老同事告诉我,气体公司早已动员起来满负荷生产,医用氧供应武汉绰绰有余,还在支援全省和华中地区。武钢提出的口号是:宁可高炉缺氧不让医院缺氧。响当当的中央企业!氧源没问题。那就是救治指导思想问题了。
2020年2月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第五版,对于重症、危重症病例的治疗增加了强制“氧疗”规定“重型患者应当接受鼻导管或面罩吸氧。高流量鼻导管氧疗或无创机械通气。”此前1月27日发布的第四版、1月23日的第三版“重型、危重型病例的治疗”部分均无此规定,只在“一般治疗”部分有“及时给予有效氧疗”的规定。
那位医生、汉口医院、卫健委之间,有效的做法传导得再快些,《诊疗方案》氧疗强制措施出台得再早些多好。我这样说无一丝埋怨。中国的抗疫措施全球最有效、中国的医务工作者拚命逆行的表现全球数第一,全世界人民有目共睹,我本人钦佩还来不及。但瑕不掩瑜,经验需要代价和时间积累,但是别人付出的代价、别处积攒的经验也是代价和经验!新冠肺炎暴发检验出我们用氧不积极、氧疗经验不足、家庭不普及的短板显而易见,无论是医疗体系还是家庭中都需要弥补。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分会副主任委员、湘雅医院的肖平田教授近日说:2003年我提出要用高压氧治疗非典,当时一些专家觉得很难过交叉感染关,没有用,也没试。今天民用高压氧舱已经很成熟了,我希望有条件的单位争取应用。
氧气概念1850年进入我国,清代科学家、我国近代化学启蒙者徐寿(1818.2-1884.9)将其命名为“养气”,商务印书馆1920年在养字头上加气字造出“氧”字。氧气就是养气,养生之气,营“氧”就是营养。启蒙者提示清晰,现代人概念糊涂。
尽管谁都承认氧是维持生命和健康的第一要素,但“人体七大营养要素”却不包含氧,它们是: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最重要的反而无名次,最关爱的反而没地位。如营“氧”指标最直观的是血氧饱和度(SpO2%),人们普遍陌生,家中可以有更贵的血压计、血糖仪,却没有百十块钱一个的血氧仪。
尽管谁都要时刻呼吸和每天吃饭,但可能不了解成年人一天呼吸12~15kg空气,是餐饮总质量3~5kg的三倍之多!普遍重视一日三餐营养,忽视本应同等重视的呼吸营“氧”。如安装新风系统的家庭仍是少数,北方家庭孩子写作业房间也不保障,在无法通风的季节室内空气质量较差,而发达国家60年前就开始普及了。又如家中长辈年纪大了发生生理性缺氧嘴唇紫绀,晚辈们不懂得给老人测测血氧、吸吸氧气。购买制氧机的可能性远远排在空气净化机之后。
尽管多数人都有乘机旅行经历却不一定具备科学经验,很少有人意识到每次飞行都是一次低海拔“高原”行,应对的不一定正确,甚至全无应对概念。民航飞机在万米高空巡航的那几个小时舱内海拔(也称客舱压力高度)为2200~2400米,高于昆明、低于或等于西宁,空气比平原稀薄24%~26%(参见《海拔与大气压对照表》),身体可能供氧不足(90%≤SpO295%)或缺氧(SpO290%)发生轻微高反。监测和消除不难,手指上夹上血氧仪几秒钟就可看到数据,如果低于95%,就是发生了,腹式呼吸半分钟即可提升,持续做持续不缺氧。但我敢打赌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的人基本没在乘机时测过血氧的(西藏航空空乘人员除外)。
短时间轻微缺氧不会威胁生命安全,你如果嫌麻烦今后仍可不测不做,好多人包括你以前都是这样过来的,似乎也没什么。不过,缺氧对人体健康损害是寿终算总账的。什么是“算账”?你可以和身边的干部聊聊,他们的反应速度和记忆力在人生中途的“西藏”站结过一次账。
人在西藏普遍缺氧。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空气比平原稀薄44%,无论男女老幼藏族汉族世居短居普遍缺氧。2014年3月4日,我在那曲为村里26名藏族学龄前儿童和1名教师测量脉搏和血氧饱和度,结果平均87.4%,处于缺氧状态。2016年9月某日,在海拔5100米的停车场,一位藏族小伙血氧饱和度仅为77%~80%,严重缺氧。实例不胜枚举,时刻存在。认为藏族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西藏适应了、不缺氧,是误区。藏族在高原生活时间长,缺氧代偿促使血红素升高,血氧饱和度比身边新进高原的人稍高,但改变不了缺氧的事实,“高原红”就是长期缺氧的印记。藏族祖先是从平原迁徙而来的人类,人类是平原繁衍的物种,不可能适应高原空气稀薄环境,只是以生理缺氧的代价顽强生存着。
病变较多寿命较短。2005年的一项研究中,对696名干部体检资料做分析,体检结论全部正常的仅8例,个体同时患有疾病的检出总数最多达15种,个体患5种以上疾病的人数达432人,占62.07%。患有慢性高原心脏病的占60%以上,高原性高血压占37%,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占51.58%,高原性白内障占54%,因多血症引起的高尿酸血症、痛风比比皆是。阿里地区在职干部职员死亡率比全国中等水准高出近10倍,那曲地区安多县在职干部因高原性疾病去世的平均岁数仅42.5岁。2001-2008年全区共有4103名退(离)休干部去世,平均岁数只有64.8岁。普玛江塘乡人均寿命低于50岁,2009年国家规定的“60岁养老保险”多年来无人领取,直到2016年经申请特批年龄放宽到50岁,2017年全乡才有77人领取。干部也多数放任身体“适应”高原、适应缺氧。平时不测氧,缺氧不补氧。个别干部说:为了能结束回得去(内地)才坚持不吸氧。逻辑不通,令人百思不解。国家从1995年开始共派出九批干部逾万人,其中只有我们第七批没有因公牺牲人,但是,“1513人(含中途轮换人员)中曾有421人(次)患过肺水肿、脑水肿等高原性疾病,63人因公受伤。”第九批干部2019年7月中旬陆续进藏,不幸的是7月31日牺牲一名医生、8月4日牺牲一名律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啊!
观念错误措施不当。人在高原就要适应高原、“高原缺氧”就要接受缺氧,这是人在高原应对缺氧方面最大的误区。19世纪中期,法国生理学家克劳德・伯纳德推翻了“生命适应于环境”的传统观念。伯纳德认为,适应周遭环境的是死亡,生命现象就是保持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悖。2014年3月4日我为那曲26个孩子们测量完毕后咨询,血氧饱和度平均87.4%究竟缺氧不缺氧?几天后援友转告我,自治区人民医院高原科的医生说:那曲那里就是80几。2015年末,日喀则市举办高原健康知识讲座,该市人民医院高原科医生告诉干部,为了尽快适应高原,建议还是不要吸氧或者少吸氧。讲座视频刻成了光盘发给了新到的干部们。西藏主体医疗资源大多数都用在治已病、解决“缺氧(带来的)问题”,很少资源用于治未病、解决“不缺氧问题”。一代代医务工作者为攻克“高原病”难题作出了不懈努力,但从未听说谁在攻克“高原不病”。类似“群体免疫”,病人看病医生治病,没有人做不患“高原病”的预防和科普工作。实际上,除了特有生活小习惯和地域水土问题导致的肝包虫病、大骨节病、白内障等以外,没有哪种“高原病”低原人缺氧不得,“高原病”从某种角度说就是缺氧病。
不病才是目的,治病不是目的。人类五大基础生理指标,体温、脉搏、血压、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标准对所有人都是相同的。注意我强调的是标准,不是耐受限度。体温标准不因居住寒带或热带而不同,血氧标准也不因身处高原或平原而改变。高原人不能因为缺氧看不见摸不着,就得像温水煮青蛙似的在不知不觉中受伤害。
我极不情愿地将“不吸氧”与“不戴口罩”相提并论,然而两者极为相似。都是简单易操作、成本低、效果好的措施,就是不做造成问题。吸氧能够尽可能的防止身体缺氧,然而人在高原吸氧像做错事,本身就是吸氧的动物,吸氧却变得不好意思。在高原劝说藏族同胞、藏二代、以及被这种思想观念传染的在藏干部、干部吸氧,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戴口罩在一些欧美国家也成为不可逾越的一堵高墙,在疫情暴发期间,戴口罩可以阻断病毒传播,既保护自身,又对他人负责。然而,现实情况是,不仅自己拒绝戴,而且别人戴也侵犯自己。如意大利议员戴口罩被嘲笑怒摔话筒,瑞士女议员因戴口罩被逐出会场,美国超市保安因劝顾客戴口罩遭枪杀。把生理保护与固有文化挂钩,行为是愚蠢的,后果的可怕的。
认识取得突破。我花了两年时间认识到:高原不缺氧、高原空气不缺氧、高原缺空气、人在高原缺氧。从2013年末驻村开始,我渐渐发现“高原缺氧”、“高原空气缺氧”不成立。“高原”是地理称谓不存在缺氧或不缺氧问题,“高原空气缺氧”根本不是事实。2014年我在亲手打开氧气探测器开关,结果显示接近21%,我对着探头呼气“21%”立即下降,过一会儿又恢复为接近21%。从那时起“高原缺氧”或“高原空气缺氧”我再也说不出口。高原缺空气!1立方米空间里的空气在海平面质量为1.293kg,在为0.84kg,减少35%,这是客观的环境事实。人在缺空气的环境中照常呼吸,吸入空气的体积量不变,但物质量(摩尔数)减少,在减少约5kg/天,约占1/3,所以人缺氧,这是人体生理事实。身体缺氧无法产生足够的能量,所以头晕气短,脚踩棉花。人在高原缺氧是物质不灭定律又称“质量守恒定律”在人体上的应用。
罗素说:不管你是在研究什么事物,还是在思考任何观点,只问你自己,事实是什么,以及这些事实所证实的真理是什么。永远别让自己被自己所更愿意相信的,或者认为人们相信了,会对社会更加有益的东西所影响。只是单单去审视,什么才是事实。
实践积累经验。不照常呼吸,解决人在高原缺氧问题。从问题开始处不接受“先缺氧、后生病、再治疗”循环,抓住“人照常呼吸”这一人的行为问题不放手,在上一批干部留下的《高原增氧功》(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杨战旗)启发下恢复腹式呼吸,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晚上睡眠期间低流量吸氧保持96%的血氧饱和度。我不断实践,包括到那曲驻村也保持不断,总结出一套简单易行的方法:腹式呼吸加辅助吸氧。主动改善呼吸和辅助增加氧供,干预“人体缺氧”,不让疾病发生,中断“治已病”循环。有效解决了人在高原缺氧问题。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腹式呼吸缓解白天缺氧,辅助吸氧解决夜间包括午休睡眠缺氧问题,每月花费240元。不仅我本人反复验证有效,三年身体保持健康,第八、第九批干部多人验证有效,具有“可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矛盾”的科学性。
执著“吹哨”5年。2015年4月期间在读书会上我开始提醒援友们不要适应高原缺氧,告诉同事们人在高原可以不缺氧!2015年12月在“”公众号发文《天哪,高原竟然可以不缺氧!你信吗?》。结束后2019年7月出版书《干部使用手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年9月《科技中国》期刊刊发我的文章《人在高原可以不缺氧》,2020年5月1日西藏科协的《西藏科技报》转载,首次在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人类高海拔栖息地,由中国科协的分支机构科学普及人在高原可以不缺氧知识。这是科学战胜愚昧的标志,是高原公共卫生健康科普的里程碑事件。自古以来人在“高原缺氧”面前无能为力将成为历史,逆来顺受“不要吸氧”的错误思想将退出高原。
在全球抗击新冠疫情之际刊登科学用氧的文章具有现实意义。新冠疫情对全人类是一场灾难,灾难检验了社会制度优劣、凸显出人性善恶。从生命安全角度,这场灾难再次戳中了人类的死穴——缺氧。提醒人们关注呼吸保健,提醒人们氧气须臾不可或缺。疫情发生是坏事,理性的做法是变坏事为好事,接受教训重于总结经验。对每个个体人而言,要理解营“氧”的意义,学会使用血氧仪、熟悉血氧饱和度指标,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恢复并养成腹式呼吸习惯。
解决人在高原缺氧问题,有利于我国固守边疆长治久安、开启了藏族同胞二次解放、有助于人类高海拔栖息地生命保障体系建设,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类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是修正关于人在高原缺氧问题的认识和宣传口径,加强基础研究,普及科学的高原生存观;二是在推动基础设施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增加高原人口聚集区、旅游人口集中区和重要旅游路线沿途供氧基础设施;三是在国家中长期规划中,设立高海拔栖息地生命安全健康保障体系建设项目。世界第三极主要在我国,我国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当也有能力为此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氧疗治疗方法有效!广东医疗队普遍的使用氧疗,病区死亡率首降》2020年1月31日
2.《一对武汉夫妻生死劫:丈夫蹭妻子病房氧气幸存,原以为熬不过那晚》2020年2月14日
4.《促雪域发展 架沟通之桥——西主改革60年之际回看对口工作》新华社2019年3月29日
5.《关于对西藏地区干部保健对策与体检制度研究》——2005年西藏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资助项目
© 小9直播体育app 豫ICP备17025331号-2 网站地图 企业分站